回文章標題


我們注意到自己「存在」嗎 ?

文字:陳善德 (Alder)

二十幾年前,我認識了一位對教育充滿理想與行動力的先行者,當年他的身份是大學教授,也是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的委員兼秘書長,後來他先後擔任高雄市教育局局長以及新竹教育大學校長,他為台灣的教育做出了很多貢獻,他就是心教育顧問,我尊敬的「曾憲政校長」。

我在1997年就認識了曾憲政校長,有兩件事讓我對他印象深刻。其一,我們認識彼此是他主動跟我聯繫以及安排見面的,即便當時我對教育所持觀點還不成熟,但他身為教育專業工作者,卻願意主動連結、聆聽以及交換想法。其二,初認識時我們見過幾次面,第一次見面我看著他騎單車過來,衣著純樸、態度親切,讓我感覺完全沒有距離。這是我要說的存在感第一點,低調、可親近。

接下來,就是我想説的重點了。心教育發展協會成立之前的運作,是在中華民國品質學會的「教育品質委員會」裡面,這個民間社團所屬的小群組由我發起成立以及帶領,曾校長是我邀約的委員之一。印象中的曾校長即便身份特殊、工作繁忙,但每次與會都非常準時,從不遲到早退,團隊內的互動非常積極,收到會議通知也會立即回應,速度之快令我感到驚訝。印象中的他不曾缺席,會議中也會積極參與、提供意見,對團隊一直都有貢獻。

大家都知道,團隊的力量展現依賴的是「每一個成員」的出現、參與、回應以及貢獻。如果這些的確重要,仔細想想,我們是否在答應參與團隊之後表現得虎頭蛇尾呢?我們是否常常缺席呢?我們是否在團隊中常常扮演一個沒有聲音的人呢?我們是否真的在乎團隊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呢?我們存在嗎?

不如利用這個機會仔細覺察自己,是否內心深處隱藏了這樣的想法:「我其實是勉為其難答應的、我是湊數的、其實也不缺我一個、我不重要、大家都比我厲害....等等。」如果我們發現確實有類似的隱藏想法或念頭,就再深入去覺察自己,我們的存在感與自我價值是否有些低落呢 ?

現在應該已經聚焦了,我們談的「存在感」是真實的存在感而不是表面的存在感。如果我們依舊懷著初心想要幫助世界的話,我們是否願意嘗試既低調又積極任事的生命態度呢?如果我們不想拿生活忙碌當藉口而想嘗試改變的話,何不從低調連結、快速回應、履行承諾以及參與貢獻的習慣培養起?讓心中常懷一個念頭:「世界少不了我,我可以為世界做很多事。」

我提存在感,不只是在談團隊參與而已,更在談我們人生的真實存在。存在感與自我價值其實是同一件事,存在感低,自我價值就低,生命的困境就會接踵而來。了解了這些,也許值得為自己試試,從團隊互動上的小習慣改變開始,讓這些習慣上的小改變,帶來我們人生的大改變。

(附註:本文提及曾憲政校長的部分,經曾校長過目並同意刊登。)